RSA算法原理(一)之数论知识

本文转载于阮一峰老师的RSA算法原理(一)

正文开始!


如果你问我,哪一种算法最重要?

我可能会回答“公钥加密算法”

因为它是计算机通信安全的基石,保证了加密数据不会被破解。你可以想象一下,信用卡交易被破解的后果。

进入正题之前,我先简单介绍一下,什么是”公钥加密算法”。

一点历史

1976年以前,所有的加密方法都是同一种模式:

  1. 甲方选择某一种加密规则,对信息进行加密;
  2. 乙方使用同一种规则,对信息进行解密。

由于加密和解密使用同样规则(简称”密钥”),这被称为“对称加密算法”(Symmetric-key algorithm)。

这种加密模式有一个最大弱点:甲方必须把加密规则告诉乙方,否则无法解密。保存和传递密钥,就成了最头疼的问题。

1976年,两位美国计算机学家Whitfield Diffie 和 Martin Hellman,提出了一种崭新构思,可以在不直接传递密钥的情况下,完成解密。这被称为“Diffie-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”。这个算法启发了其他科学家。人们认识到,加密和解密可以使用不同的规则,只要这两种规则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可,这样就避免了直接传递密钥。

这种新的加密模式被称为”非对称加密算法”。

  1. 乙方生成两把密钥(公钥和私钥)。公钥是公开的,任何人都可以获得,私钥则是保密的。
  2. 甲方获取乙方的公钥,然后用它对信息加密。
  3. 乙方得到加密后的信息,用私钥解密。

如果公钥加密的信息只有私钥解得开,那么只要私钥不泄漏,通信就是安全的。

1977年,三位数学家Rivest、Shamir 和 Adleman 设计了一种算法,可以实现非对称加密。这种算法用他们三个人的名字命名,叫做RSA算法。从那时直到现在,RSA算法一直是最广为使用的”非对称加密算法”。毫不夸张地说,只要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,就有RSA算法。

这种算法非常可靠,密钥越长,它就越难破解。根据已经披露的文献,目前被破解的最长RSA密钥是768个二进制位。也就是说,长度超过768位的密钥,还无法破解(至少没人公开宣布)。因此可以认为,1024位的RSA密钥基本安全,2048位的密钥极其安全。

下面,我就进入正题,解释RSA算法的原理。文章共分成两部分,今天是第一部分,介绍要用到的四个数学概念。你可以看到,RSA算法并不难,只需要一点数论知识就可以理解。

互质关系

如果两个正整数,除了1以外,没有其他公因子,我们就称这两个数是互质关系(coprime)。比如,15和32没有公因子,所以它们是互质关系。这说明,不是质数也可以构成互质关系。

质数是指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,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的自然数。

关于互质关系,不难得到以下结论:

  1. 任意两个质数构成互质关系,比如13和61
  2. 一个数是质数,另一个数只要不是前者的倍数,两者就构成互质关系,比如3和10
  3. 如果两个数之中,较大的数是质数,则两者构成互质关系,比如97和57
  4. 1和任意一个自然数都是互质关系,比如1和99
  5. p是大于1的整数,则p和p-1构成互质关系,比如57和56
  6. p是大于1个奇数,则p和p-2构成互质关系,比如17和15

欧拉函数

请思考以下问题:

任意给定正整数n,请问在小于等于n的正整数之中,有多少个与n构成互质关系?(比如,在1到8之中,有多少个数与8构成互质关系?)

计算这个值的方法就叫做欧拉函数,以$\phi(n)$表示。在1到8之中,与8形成互质关系的是1、3、5、7,所以$\phi(n) = 4$。

$\phi(n)$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,但是为了得到最后那个公式,需要一步步讨论。

  • 第一种情况

    如果$n = 1$,则$\phi(n) = 1$ 。因为1与任何数(包括自身)都构成互质关系。

  • 第二种情况

    如果$n$是质数,则 $\phi(n) = n -1$ 。因为质数与小于它的每一个数,都构成互质关系。比如5与1、2、3、4都构成互质关系。

  • 第三中情况

    如果$n$是质数的某一个次方,即 $n = p^k$ (p为质数,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),则

    比如$\phi(8) = \phi(2^3) = 2^3 - 2^2 = 4$ 。

    这是因为只有当一个数不包含质数p,才可能与n互质。而包含质数p的数一共有$p^{k-1}$个,即$1*p、2*p、3*p、…、p^{k-1}*p$,把它们去除,剩下的就是与n互质的数。

    上面的式子还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:

    可以看出,上面的第二种情况是 k=1 时的特例。

  • 第四种情况

    如果n可以分解成两个互质的整数之积,

    即积的欧拉函数等于各个因子的欧拉函数之积。比如,$\phi(56)=\phi(8*7)=\phi(8)*\phi(7)=4*6=24$。

    这一条的证明要用到“中国剩余定理”,这里就不展开了,只简单说一下思路:如果a与$p_1$互质(a<$p_1$),b与$p_2$互质(b<$p_2$),c与$p_1p_2$互质(c<$p_1p_2$),则c与数对 (a,b) 是一一对应关系。由于a的值有$\phi(p_1)$种可能,b的值有$\phi(p_2)$种可能,则数对 (a,b) 有$\phi(p_1)\phi(p_2)$种可能,而c的值有$\phi(p_1p_2)$种可能,所以$\phi(p_1p_2)$就等于$\phi(p_1)\phi(p_2)$。

  • 第五种情况

    因为任意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,都可以写成一系列质数的积。

    根据第4条的结论,得到

    再根据第3条的结论,得到

    也就等于

    这就是欧拉函数的通用计算公式。比如,1323的欧拉函数,计算过程如下:

欧拉定理

欧拉函数的用处,在于欧拉定理。”欧拉定理”指的是:

如果两个正整数a和n互质,则n的欧拉函数 $\phi(n)$ 可以让下面的等式成立:

也就是说,a的$\phi(n)$次方被n除的余数为1。或者说,a的$\phi(n)$次方减去1,可以被n整除。比如,3和7互质,而7的欧拉函数$\phi(7)$等于6,所以3的6次方(729)减去1,可以被7整除(728/7=104)。

欧拉定理的证明比较复杂,这里就省略了。我们只要记住它的结论就行了。

欧拉定理可以大大简化某些运算。比如,7和10互质,根据欧拉定理,

已知$\phi(10)=4$,所以马上得到7的4倍数次方的个位数肯定是1。

欧拉定理有一个特殊情况。

假设正整数a与质数p互质,因为质数p的$\phi(p)$等于p-1,则欧拉定理可以写成:

这就是著名的费马小定理。它是欧拉定理的特例。

欧拉定理是RSA算法的核心。理解了这个定理,就可以理解RSA。

模反元素

还剩下最后一个概念:

如果两个正整数a和n互质,那么一定可以找到整数b,使得 ab-1 被n整除,或者说ab被n除的余数是1。

这时,b就叫做a的“模反元素”

比如,3和11互质,那么3的模反元素就是4,因为 (3 × 4)-1 可以被11整除。显然,模反元素不止一个, 4加减11的整数倍都是3的模反元素 {…,-18,-7,4,15,26,…},即如果b是a的模反元素,则 b+kn 都是a的模反元素。

欧拉定理可以用来证明模反元素必然存在。

可以看到,a的 $\phi(n)-1$ 次方,就是a的模反元素。


好了,需要用到的数学工具,全部介绍完了。RSA算法涉及的数学知识,就是上面这些,下一次我就来介绍公钥和私钥到底是怎么生成的。